何谓能臣与奸臣正规股票配资网站
“能臣”是指那些具备卓越才干、能够恪尽职守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大臣;而“奸臣”则指那些在朝中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危害忠良且不忠诚于君主的大臣。在中国历史上,李林甫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奸臣”之一,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他的所作所为,令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负面的印象。
李林甫的形象被后人深刻铭记,尤其是“口蜜腹剑”这一成语,便源于他。据说李林甫口头上甜言蜜语、言辞恭维,但内心却藏有深深的阴谋,暗中算计他人,表现出极其阴险的性格。这一成语成为形容人心肠狠毒、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典型代表。然而,李林甫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一无是处吗?他从一位能臣到“奸臣”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为何他生前和死后留下的形象差距如此之大呢?
展开剩余83%1. 李林甫在关键时刻展现宰相担当
宰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关键人物,理应既能够忠诚于帝王,又能在发现问题时敢于提出警告。在唐朝历史上,魏征便是以敢于直言进谏、忠诚于国家与皇帝而著名。与此相对,李林甫作为唐玄宗的宰相,似乎并不总是迎合皇帝,但他也确实在某些重要时刻展现了作为宰相应有的责任。
例如,在唐玄宗非常宠信的王如泚通过与其岳父的关系要求朝廷为其女婿开个“后门”,李林甫并没有盲目迎合,而是提出了严谨的质疑。在得知王如泚的学识水平远未达到进士及第的标准时,李林甫向皇帝进谏,警告皇帝如果顺从王如泚的要求,等于打破了自己制定的选拔制度,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唐玄宗最终采纳了李林甫的意见,取消了这一决定,避免了可能的政治风波。由此可见,李林甫在关键时刻不仅敢于提醒皇帝,也表现出深思熟虑的政治眼光,展现了能臣的风范。
2. 李林甫助力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被誉为“开元盛世”,是唐朝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这一盛世的形成并非单凭李隆基的个人努力,而是通过一系列能臣的辅佐才得以实现。李林甫正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公元735年,李林甫被唐玄宗提拔为宰相。这一任命背后,李隆基显然是看中了李林甫的能力。当时的唐朝虽然处于鼎盛时期,但国内外的挑战依然存在。李隆基深知,若不处理好朝中各方的关系,盛世局面将难以维系。而李林甫凭借其出色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官场经验,成功地担负起了缓解皇帝与皇子、朝廷与少数民族之间紧张关系的重任。
在国内,李林甫帮助李隆基处理了皇帝与皇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形成的不信任局面。而在外交上,李林甫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战略,大大缓解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紧张关系,为唐朝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3. 李林甫的政治阴谋
然而,李林甫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也因其权谋手段成为了后世所诟病的“奸臣”。公元737年,李林甫在朝中推动了一场涉及太子李瑛的政治风波。李瑛因某些原因被贬为庶人,李林甫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完全由李林甫主导,但他的一句话“这是皇帝的家事,皇帝自己决定即可”,让太子李瑛和他的兄弟们都被打压。
到了公元746年,李林甫直接参与了针对太子李亨的构陷。李亨因为与外臣密会一事,被李林甫添油加醋地上报给唐玄宗,导致了李亨的声誉大受损害,尽管他最终没有遭遇进一步的惩处,但李林甫的行为无疑加剧了宫廷内的政治斗争。
4. 李林甫不择手段地铲除异己
李林甫的政治手段愈加激烈,尤其是在构陷太子李亨未能得手后,他把目标转向了与太子关系密切的各大朝臣。李林甫利用权谋,先后陷害了韦坚、李适之等重要官员。通过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李林甫在短时间内削弱了太子派系的力量,确保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最令人震惊的还是他对太子李亨所有嫡系的打压,甚至通过构陷手段让无辜的臣子被贬官或致死。比如,李林甫通过一场宫廷政治阴谋,致使王忠嗣被陷害致死,王忠嗣原本是唐玄宗的义子,也曾多次提醒皇帝警惕安禄山的叛变阴谋。
5. 李林甫的丧命与背后的政治漩涡
公元753年,李林甫病逝,唐玄宗为了表彰他在开元盛世中的贡献,追封他为扬州大都督。虽然李隆基对李林甫有一定的认可,但李林甫的名声却因其过度权谋而饱受非议。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李林甫的形象愈发黑暗。唐玄宗将李林甫列为责任人之一,试图通过“背锅”来卸下责任。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为了逃避责任,将一切错误都归咎于已故的李林甫。而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也早已对李林甫心存怨恨,将他列为历史上“奸臣”的典型之一。李林甫虽然在朝中曾做出不少贡献,但由于其权谋手段、对太子及其他官员的打压,最终使得他的形象深受恶评。
总的来说,李林甫既有为国贡献的能臣一面,也有权力斗争中的阴险狡诈,正因如此,他的历史形象才如此复杂。
发布于: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